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师中引起热烈反响。
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房栋
铸牢共同体意识 贯彻“三有”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会上讲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作为一个从教三十年的教师学习后,深有感触。
作为一个教师,做到“有形”就是要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落实于具体行动。学习好、贯彻好、教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四个“与共”的共同理念,做到信仰坚定、业务求精、教学严谨、育人不倦。
作为一个教师,做到“有感”就是要从咸从心,全心全意,言行合一,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教书育人不仅仅是职业、是工作,更需要的是真心、爱心、信心、恒心的执着坚守,需要的是精神的奉献。
作为一个教师,做到“有效”就是要见微知著、润物无声,秉于德、律于己,乐于善、践于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学生,同时他们也是过渡期的社会人,感情丰富,思想复杂。我们要善于身同感受,细致入微地做工作,使每位学生能够品行端正、信仰坚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技能熟练、职业胜任并可持续发展,精彩于青春年华,奉献国家和社会。
经济与管理学院 袁家志 老师
内蒙古代表团审议讲话中,共同富裕、共同体、共同奋斗……“共同”在新闻稿中出现了19次,成为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共同”,展现出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共同”的背后,体现了团结,也体现了合作。教育的合作精神或协作精神是当代教育的特色之一。教师没有一种合作精神,但仅凭自己的知识或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讲,就是要深入学习好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主动贯彻到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注重推进课程思政,注重与同事们的协作配合,多交流、多协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做到精诚团结、同舟共济,携手完成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 陈丽芳 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作为一名新时代内蒙古高校的团总支书记,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身作则,将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切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己之力。
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王美华 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催人奋进,对内蒙古提出了新的要求,寄予了新的期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我们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之一,与专业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为共同建设伟大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方向的教师,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结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来进行科学研究,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 曹瑞 老师
瞭望北疆,情深意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无论各少数民族有多少,文化上有何种差异,正是因为这条“生命线”始终紧紧环绕,才使各少数民族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缤纷绚烂。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社会的建设者。引导培养新时代青年是党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辅导员,肩负着学生的思想引领,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努力巩固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砥砺前行!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青年奋斗之诺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为人民拼搏之誓言;“石榴环抱,千籽同一”,此乃盛世中华之宣言。